今日早盘,A股继续弱势震荡,上证指数开盘即再创年内新低,随后科创50、中证500等重要股指也跟随创出年内新低。
(资料图片)
盘面上,水产品、环境保护、房地产、电力等板块涨幅居前,通信设备、信息安全、云游戏、储存芯片等板块跌幅居前。北上资金净流出20.15亿元。
《中国好声音》暂停播出
临近午间,浙江卫视官方微博发文:鉴于对观众和网友反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的问题正在调查之中,该节目暂停播出。此前的8月20日晚,浙江广电集团就近期《中国好声音》节目引发的争议作出回应,表示将进一步调查核实,并接受广大观众和网友监督。
受此消息影响,截至发稿,港股星空华文股价跳水跌超12%。
回溯来看,8月17日晚间,一段疑似李玟生前讲述参与《中国好声音》时遇到不公平待遇的录音曝光,引发极大关注。《中国好声音》此后在官方微博回应称,“近日,部分自媒体账号在网络平台散布经恶意剪辑的录音‘李玟生前控诉《2022中国好声音》’,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严重损害节目形象,我方表示强烈谴责。”并表示之后“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不再对此事过多解释”。
8月18日,《中国好声音》母公司星空华文股价大跌23%,下个交易日再次暴跌超30%,两日累跌45%,两日内市值一度蒸发逾220亿港元,股价创今年1月以来新低。
在三次递表港交所后,星空华文于2022年12月29日正式上市。资料显示,2012年星空华文推出中国最受欢迎的歌唱比赛节目之一《中国好声音》。播出10多季后,《中国好声音》创下中国季播持续时间最长的综艺节目的纪录。之后,星空华文又创造及运营其他长期以来受欢迎的综艺节目IP,如《蒙面唱将猜猜猜》、《中国好歌曲》及《出彩中国人》等。
星空华文的业务由四部分组成:综艺节目IP制作、运营及授权;音乐IP运营及授权;电影及剧集IP运营及授权;其他IP相关业务。
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1以及2022年,星空华文分别实现收入15.62亿元、11.27亿元和8.76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645万元、-3.45亿元和8691万元。
作为核心IP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收入由2019年的4.91亿元减少至2021年的2.56亿元,毛利率由2019年的46.6%减至2021年的2.2%。
2022年底上市后,星空华文就未单独披露《中国好声音》营收情况,2022年,公司“综艺节目IP制作、运营及授权”业务收入由2021年的8.8亿元减少20.1%至7.02亿元;“音乐IP运营及授权”业务从1.18亿元减少至0.63亿元,降幅46.2%,公司直言,收入减少包括《中国好声音2022》带来的相关收入减少。
环保股集体走强
在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背景下,A股环保股持续活跃。今日早间,环境保护板块放量单边上游,板块指数一度涨逾3%,半日成交超昨日全天成交,连续第7日放量,较低位增加近300%。冠中生态、中兰环保20%涨停,金科环境、三达膜等亦涨停或涨超10%。
环保行业细分核污染防治板块早间更是逆势高开高走,涨逾4%,创历史新高,建龙微纳、中电环保等涨超10%。风沙治理、医废处理、垃圾分类、空气治理等相关板块也跟随走强,超越科技、百洋股份等涨停或涨超10%。
除事件推动外,环保行业近日也获得重磅政策利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日前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2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广发证券研报显示,伴随居民端生活质量要求、工业端环保要求的提升、工业水指标短缺,预计未来居民直饮水以及工业污废水资源化需求将不断增长,万亿空间有望加速。
中外资金抄底房地产
房地产板块早间逆势高开高走,盘中一度涨逾1%。珠江股份开盘不到10分钟就直线涨停,京投发展、大龙地产、城投控股等涨幅居前。
港股房地产板块亦跟随走强,港股通物业服务、恒生内地地产、恒生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板块涨幅居前。金奥国际涨20%,新天地产集团涨10%,时代中国控股、碧桂园、碧桂园服务等也强势上攻。
8月以来,各地方政府支持房地产发展政策再度进入一波小高潮。根据中指院监测数据显示,8月各地出台政策已超40条,高于5月—7月全月平均数量。其中,部分二线城市优化限购和限售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及房贷利率。
在政策加持下,外资抄底中国房地产新闻接连不断。此前,高盛投资组合管理团队表示,正在买入中国房企债券;贝莱德两次增持融创股票;马拉松资本、瑞银资管、汇丰资管也纷纷加仓。
国内资本也不甘落后。昨日,建设银行在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正通过建信住房租赁基金、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等打造新的商业模式。
建设银行表示,当前国家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建设银行布局早,能够更好把握政策机遇和市场红利。下一步,建设银行将继续参与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也就是“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建设,积极为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配套服务,配合各地政府住房保障等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建设银行解决方案。
截至6月末,建信住房租赁基金签约收购项目20个,总资产规模87.54亿元,基金累计出资48.88亿元,项目位于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地,可向市场提供长租公寓约1.45万套。与万科集团及北京、重庆、天津、珠海、广州、佛山、深圳等多地主体共同投资设立子基金8支,总规模295亿元,基金认缴规模197.52亿元。
无独有偶,同样在昨日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表示,不动产天然具有抵抗通胀、抵御波动、分散风险,以及与其他品种相关性比较低的特征,当前短期市场可能存在波动,但在整体组合中配置一定的实物资产也将更有利于保险资金长期获得一个稳健回报。
东兴证券认为,中央对楼市的定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核心城市的政策出台力度与效果对市场整体预期的修复至关重要。高能级城市布局较多的保利发展、龙湖集团、越秀地产、万科等优质房企有望受益于核心一二线城市的政策改善,在需求回暖之际抢占先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关键词: